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出了一系列創新人才政策,為內地人才提供了便捷的居留途徑。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住房一直是新來港人士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承接上篇中豪研究丨香港安居系列(一)——香港公屋申請實務問答(可點擊閱讀),公屋下轄的小區租戶可以通過租置計劃實現置業夢想。本文旨在為內地讀者詳細解讀租置計劃的具體內容,包括申請資格、購房費用、使用限制等關鍵信息,以讓內地人士深入了解這一獨特的住房政策。通過對該計劃的系統介紹,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香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創新舉措,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如何通過政策設計平衡住房保障與市場機制的關系。
1 什么是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
2 誰有資格通過租置計劃購買房屋?
只要沒有違反現有租賃合同的條款,目前居住在租置計劃住宅小區獨立單元的租戶,都可以購買他們現在居住的單元,但以下情況除外:(1)按照長者住屋計劃租給老年人居住的單元和小型單元樓;(2)用于福利用途的單元;(3)與其他單元共用設施(例如:衛生間、廚房、大門入口)的單元。
(2)簽訂任何協議(包括臨時協議)購買香港任何住宅物業;
(3)持有或共同持有任何直接或通過子公司擁有香港住宅物業的公司50%以上的股份;
(4)作為任何遺產的受益人,如果該遺產包含香港任何住宅物業或土地;
(5)轉售香港任何住宅物業或轉讓與香港住宅物業有關的任何權益(以簽署轉讓契約之日為準);或
(6)退出任何由其本人及/或他們當中任何一位或多位持有或共同持有50%以上股份,且擁有香港住宅物業的公司。
3 購房需要支付哪些費用?
除房價以外,購買者還需另外支付印花稅、轉讓契約的注冊費和律師的專業服務費用。租置計劃單位的印花稅將按照稅務局根據相關物業印花稅估值作出的最終評估為準。至于律師費用則取決于購買者委托的律師;如果購買者選擇委托房屋委員會的代表律師,則需要支付房屋委員會與其律師商定的費用。
4 作為業主,申請人每月需要繳納什么費用?
公房租戶每月繳納的租金已經包含了房產稅和物業管理費。房主則需要分別繳納這些費用。差餉物業估價署會直接向房主征收房產稅和地租。如果購房者向銀行或金融機構貸款支付部分房款,就必須每月償還按揭貸款。此外,房主還要每月繳納物業管理費,用于小區的管理和維修費用。
5 租置計劃下的房屋將以什么價格出售?
租置計劃單位的定價是以經調整重置成本為計算基礎。租戶在小區推出的首兩年或新租戶在租約生效日起兩年內購買單位,可享有特別折扣優惠,第一年可享受全額特別折扣優惠,第二年可享受半額特別折扣優惠。
6 租置計劃下的單位在用途及居住方面有什么規定?
租置計劃單位的業主只能將其單位用作私人住宅用途,并且必須確保該單位由業主本人及購房申請書上登記的所有家庭成員(即認可住戶)居住。如果任何認可住戶(包括業主本人)在未經房屋委員會書面同意的情況下,不再實際或永久居住在該單位內,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也不論時間長短,房屋委員會都有完全的權力要求業主將該單位轉讓回房屋委員會。
7 租置計劃下的單位在轉售方面有什么限制?
從首次出售之日起兩年內,業主必須首先按照轉讓合同中規定的價格將房屋賣回給房屋委員會,并退還購房時獲得的特別優惠折扣(如有)。在第三至第五年期間,業主可以按房屋委員會評估的回購價格(即申請回售時的評估市值減去購買時獲得的折扣)將房屋賣回給房屋委員會,同樣需退還購房時獲得的特別優惠折扣。如果房屋委員會拒絕回售申請,業主可在支付補價(等于原折扣的現值)后在公開市場出售房屋。從第三年起,業主還可以選擇在居屋二手市場將房屋出售給符合條件的人士而無需支付補價,或在支付補價后在公開市場出售、出租或轉讓房屋。根據現行政策,房屋委員會不接受已超過5年轉讓限制期的房屋的回售申請。
8 購房后,申請人是否需要負責支付高昂的維修費用?
挑選出售的小區樓房,都是狀況良好,而房屋委員會也會根據小區狀況進行所需的售前維修工程。為了讓購買者安心,房屋委員會會注資小區維修基金,金額為每套住房14,000元,足以支付約十年日常維修工程以外的大型維修費用。
9 申請人購房后,能否恢復租戶身份?
如果業主在單位首次售出之日起五年內,家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并獲得社會福利署署長的推薦以及房屋署署長的核實和批準,那么可以申請在將單位賣回房屋委員會后恢復租戶身份,繼續租住該單位或其他由房屋委員會提供的單位。
中豪香港辦公室于2013年1月成立,并與香港區兆康律師行聯營,雙方合署辦公。通過與內地各辦公室的緊密聯動,香港辦公室致力于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外國企業通過香港平臺“引進來”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經過多年深耕,香港辦公室已發展成為一家能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律師事務所,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香港公司設立及公司秘書服務、香港投資與并購、香港上市公司合規管理、國際公證、遺囑認證、跨境貸款、內保外貸、外保內貸、涉港訴訟及涉港仲裁、香港上市,以及外國企業通過香港平臺到內地投資、并購及爭議解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