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高等教育體系深受英美等西方教育模式的影響,并在教學理念、國際化程度及研究創新領域具備諸多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學生選擇赴港就讀本科或研究生課程,或是在移居香港后接受當地高等教育。然而,由于香港與內地在院校設置、政府資助機制和科研發展上存在不少差異,對香港高等教育感興趣的學生和家長需要進行系統了解。本文作為香港教育系列的第三篇,重點聚焦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入學途徑、政府資助政策以及研究項目支持措施,旨在幫助內地讀者更好地認識香港高等教育的特點及資源優勢。
1 香港的高等教育有哪些途徑?
1.公費資助課程。香港有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從2018/2019學年開始,每年共提供15,000個一年級本科生名額,以及5,000個高年級本科生名額。這八所大學分別是: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香港大學(港大)。
香港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多所本地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成就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根據2021年國際高等教育評估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世界大學排名,在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中,有五所(即港大、科大、中大、城大和理大)進入世界前一百名。
各大學自主招生,有意報考的學生可以訪問學校網站,了解招生要求。持有香港中學文憑的學生,可以通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提交申請。政府通過學生資助處為有需要的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資助。表現優秀的本地和非本地學生還可以獲得香港特區政府獎學基金頒發的獎學金。三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即城大、教大和理大)和職業訓練局也提供政府資助的副學士學位課程。
2.自資本地課程。本地自資院校已大幅增加副學士或以上層次課程的數量,借此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關于JUPAS未涵蓋的全日制副學士、學士學位和銜接學位課程,其信息載于經評審高等教育課程資料網(iPASS)。政府致力推動自資高等教育界的發展,并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以象征性地價批地,提供免息開辦課程貸款,成立35.2億元的自籌經費高等教育基金,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及支持院校提升質量,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協助自籌經費高等院校進行研究以及提供學生資助等。
3.表演藝術課程。獲得政府資助的香港演藝學院開辦從文憑到碩士學位的課程,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臺和制作藝術、中國傳統戲曲等學科。
4.持續進修課程。不論是為了事業還是出于個人興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持續進修來提升學歷和專業資格。政府已經列出所有根據《境外高等教育和專業教育(監管)條例》(第493章)注冊或免于注冊的非本地課程,這些信息對課程舉辦機構和有意報讀課程的人士都很有幫助。
5.學術研究。政府鼓勵高等教育界進行學術研究,每年都向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提供研究撥款。教資會資助大學的研究經費主要來自整體補助金的經常撥款,以及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以競爭形式批準的研究用途補助金。有關研究資助局管理的各項資助計劃,詳情載于https://www.ugc.edu.hk/chs/rgc/。2009年,政府動用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2012年,政府向該基金注資50億元,為高等教育界提供更多研究資源,其中30億元用作資助可頒發學位的自資院校的研究項目。2018年,政府向基金額外注資30億元,以期帶來投資收益,為修讀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學費豁免。2019年6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準向基金注資200億元,為高等教育界大幅增加研究經費的同時,也確保經費來源穩定,促進香港科研生態的發展。研究基金還資助有利于香港長遠發展的主題研究計劃。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可從計劃的特定主題中,決定進行什么研究。特定主題包括:促進健康、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戰略地位,以及推動對香港起重要作用的新興研究及創新項目。此外,相關研究基金由研資局進行管理。
2 香港高等教育的政策目標是什么?
香港政府實施高等教育的政策目標是:1.提供靈活多樣的升學途徑讓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目前約80%適齡人口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其中約50%有機會修讀學位課程);2.進一步把香港發展為區域教育中心;3.通過提供各級課程的公共財政資助名額,以及提供各類研究資助和非經常性補助金,促進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的發展;4.通過實施“批地計劃”和“開辦課程貸款計劃”等措施,大力支持自資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多元化;5.確保符合資格的學生不會因經濟能力不足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6.通過香港都會大學開辦的課程,讓在職成年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7.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并確保高等教育課程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和發展;8.確保頒發非本地高等學術或專業資格的課程是由認可的院校和專業機構主辦,而這些課程與其本土國家所舉辦的同類課程水平相當且同樣獲得認可資格。
3 什么是香港公費資助課程?
香港政府目前通過上述八所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每年提供15,00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從2018/2019學年開始,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約5,000個高年級招生學額,為專科生和持有其他相關資歷的學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
教資會是非法定機構,成員由行政長官任命,負責就發展本地高等教育及所需經費等事項提供意見,并處理八所公費資助大學的撥款事務。教資會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并推動研究。教資會的成員包括本地和非本地學者、專業人士及社區領袖。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職業培訓局及香港演藝學院也有提供公共財政資助的本地專科課程。
該類院校在招生方面擁有自主權。想要申請入學的學生請瀏覽院校的網頁,以了解課程和招生安排的詳細信息。“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由成員院校成立和管理,是協助持有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的學生,申請就讀八所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提供的公費資助學位課程和部分副學位課程,以及香港都會大學非政府資助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主要途徑。
4 什么是香港自資本地課程?
自從政府在2000/2001年度公布有關讓60%青年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目標,并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以來,本地院校的自資專科及以上層次課程數量與日俱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領域現在蓬勃發展,為志向、興趣及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
為促進高等教育領域的長遠和持續發展,政府設立了專門的iPASS(網址:https://www.cspe.edu.hk/sc/ipass/index.html)網站,致力提高該領域的透明度,讓公眾更容易獲得相關信息。在各利益相關方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提供有關院校及課程的詳細信息方面,該網站已成為本地學生、家長及各關注團體的重要參考依據,使公眾能夠掌握該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
5 香港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工作有什么政策?
香港政府致力支持高等教育界的學術研究工作。教資會主要通過兩個途徑為大學的研究項目和活動提供經常撥款:1.用于研究的整筆補助金;2.研資局以競爭形式批出的研究補助金。整筆補助金中的研究用途撥款,主要用于確保大學配備合適的研究基礎設施,通過提供教學人員、技術/支持人員及設備/資源,推動研究和研究主導的教學工作。至于研資局逐次批出的研究補助金,則用于資助整筆補助金不足以承擔的大型研究項目。通過上述兩個途徑提供的支持,有助教資會資助大學的研究工作在各方面快速發展,更在多個領域開創先河。有關研資局下屬各項撥款計劃,詳情載于該局網頁https://www.ugc.edu.hk/chs/rgc/。
為提高香港的研究能力和競爭力,香港政府在2009年撥款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再利用該基金賺取的投資收益,通過研究資助局向8所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提供穩定的研究撥款。2012年,政府向基金注資50億元,為高等教育界提供更多研究資源,其中30億元所帶來的投資收益用作資助可頒授學位自資院校的研究項目。2018年,政府向基金額外注資30億元,并以該筆資金帶來的投資收益為修讀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免入息審查學費豁免。此外,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2019年6月批準向基金注資200億元,為高等教育界大幅增加研究經費之余,也確保經費來源穩定,以提升大學的研究能力,進一步推動卓越研究工作。注資帶來的投資收益可用作:1.維持研究撥款水平;2.為研究資助局推出的研究影響基金提供撥款,以持續資助具影響力的研究;3.為研究資助局的協作研究撥款計劃提供額外撥款,以鼓勵跨院校/跨學科協作。
本文信息部分來源為香港教育局網站,并經中豪香港辦公室團隊整理。
中豪香港辦公室于2013年1月成立,并與香港區兆康律師行聯營,雙方合署辦公。通過與內地各辦公室的緊密聯動,香港辦公室致力于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外國企業通過香港平臺“引進來”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經過多年深耕,香港辦公室已發展成為一家能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律師事務所,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香港公司設立及公司秘書服務、香港投資與并購、香港上市公司合規管理、國際公證、遺囑認證、跨境貸款、內保外貸、外保內貸、涉港訴訟及涉港仲裁、香港上市,以及外國企業通過香港平臺到內地投資、并購及爭議解決等。